十二指肠损伤

十二指肠损伤

概述:十二指肠损伤(injury of duodenum)比较少见,因十二指肠深居上腹部,大部分处于腹膜后,无系膜,活动范围小。整个十二指肠呈“C”字形弯曲并包绕胰腺头部,其后有腰背肌,周围与胆总管、胰腺、胃、肝脏周围诸多重要脏器毗邻。在球部上方,系肝十二指肠韧带,内有胆总管、肝动脉、门静脉等;在降部中段的后内侧壁有乳头和壶腹部,为胆总管下段及胰管的开口处,其肠腔内除了有它本身分泌的十二指肠液和来自胃的内容物之外,还有胆汁、胰液等多种消化液和消化酶,大约每天10L体液通过十二指肠;在降、横部后方为下腔静脉,并与右肾相邻,其下方为结肠肝曲;在升部于其左侧邻近肠系膜上静脉等。十二指肠壁的血液供应为终末动脉,损伤后易发生肠壁血供不足,愈合能力远逊于胃和小肠。基于上述解剖特点,十二指肠在临床上虽受损的机会不多,但一旦损伤大多为复合伤。

流行病学

流行病学:据统计十二指肠损伤占外伤性剖腹探查术的3.7%,在战时占腹部外伤的2.4%~6.4%,在平时占1.5%~2.5%。此外,各部位受损伤的机会略有不同,降部最多约占35%,横部、升部次之,各占15%,球部占10%,其余25%为多部位损伤。十二指肠损伤常合并其他脏器损伤,尤以合并胰腺与下段胆道损伤更为常见,从而增加了诊断与处理的复杂性和困难性。手术死亡率高达5.3%~30%,平均为12%。手术后发生并发症的机会较多,有报道高达70%以上。其死亡的主要原因:早期多为失血性休克,后期多为十二指肠瘘、感染、呼吸衰竭、肾功能衰竭、应激性溃疡出血等。

病因

病因:十二指肠损伤主要有2大原因,即腹部外伤与医源性损伤。前者分为闭合伤和开放伤2大类。后者常因内镜检查和治疗以及右半结肠切除术、胆囊切除术、右肾切除术等手术时误伤所致(图1)。
    因腹部挫伤所致闭合性十二指肠损伤的机制一般认为是外力直接将十二指肠管挤压于腰椎椎体上而造成。受伤部位以十二指肠降部为主。在十二指肠、空肠交界处,十二指肠处于固定位置,而与之相连的空肠则游离,受伤时空肠上端被突然扯动时,所产生的剪力造成十二指肠远端处的破裂。也有人认为十二指肠空肠曲为锐角,受伤时如幽门括约肌紧闭,十二指肠即有可能成一闭襻,外力作用于肠管使腔内压力骤增,促使肠管爆裂。

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十二指肠所受外力的程度不同,可表现出不同类型的损伤:
    轻者为肠壁挫伤形成血肿,十二指肠之间血肿可能存在于黏膜下、肌肉内或浆膜下,以浆膜下最多见。较大的血肿可阻塞十二指肠,临床上出现高位肠梗阻症状如呕吐胆汁,导致脱水和电解质紊乱。
    重者则破裂穿孔,由于十二指肠前半部在腹腔内,后半部在腹膜外,故其破裂穿孔可以发生在腹腔内,亦可发生在腹膜外。发生在腹腔内的破裂穿孔,因肠内容物大量溢入腹腔,而引起腹膜炎,临床症状和体征均很明显;发生在腹膜外的破裂穿孔,则造成腹膜后间隙感染,临床症状和体征不明显或延迟出现,胰腺与肝胆管因其解剖关系常合并损伤。部分病例可损伤十二指肠大血管而致大出血。以上诸多原因均可导致病人发生休克。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因损伤的部位各程度以及有否复合伤等的不同,其临床表现有差异。
    腹腔内十二指肠破裂,临床表现明显。主要是突发的剧烈腹痛,以右侧为重,同时伴有恶心、呕吐,随着腹腔渗液的增加及腹膜炎的加重,出现腹胀和停止排气。上腹部压痛及腹肌紧张,肠鸣音消失,肝浊音界下移。
    十二指肠壁间血肿,临床表现早期一般较轻,以上腹部疼痛与压痛为主,随后可能出现梗阻症状,反复发生胆汁性呕吐为主,随呕吐的加重可能出现水电解质与酸碱平衡的失调。若因外伤后巨大血肿压迫十二指肠第2、3段,可发生十二指肠广泛坏死、穿孔。
    腹膜外十二指肠破裂,常发生在上腹部严重钝性创伤之后。可能暂时失去意识,但数分钟后即恢复,并无特殊不适,甚至可以继续行动和工作。经过一段时间逐渐感觉到持续性腹痛,并可能出现恶心、呕吐,呕吐物含血液。腹痛一般局限于右上腹或背部,并逐渐加重。由于腹膜后睾丸神经与伴随精索动脉的交感神经受到肠内流出物的刺激,偶可发生睾丸痛和阴茎勃起的症状。体查时右上腹或背部有压痛,并可见皮下气肿。早期轻度腹胀,腹肌紧张不显著,肠鸣音减弱或消失。体温、脉搏、呼吸在初期无大变化。但随病程的进展,上述的临床表现逐渐增强或明显,甚至压痛可能延至右肾区、右腰大肌内缘,右腹叩击浊音逐渐扩大。

并发症

并发症:
    1.十二指肠瘘  是十二指损伤后的常见严重并发症,据统计发生率约50%。其发生与漏诊漏治、手术方式不当、吻合口血液循环不良或有张力以及十二指肠周围感染等因素有关。多发生于术后5~7天,一旦发生常伴有腹腔或腹膜后感染和败血症,病死率高达50%~70%。
    2.梗阻  十二指肠损伤缝合后狭窄所致,主要表现为呕吐。

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白细胞计数升高。
    2.血清淀粉酶升高。

其他辅助检查

其他辅助检查:
    1.诊断性腹腔穿刺或灌洗  若抽出淡黄色胆汁性液体,多为十二指肠或胆道损伤的表现。
    2.X线检查
    (1)腹部X线平片:见膈下游离气体,腰大肌阴影模糊,十二指肠腔外、右肾前旁间间隙游离气体和(或)液体积聚,右肾周阴影模糊,十二指肠扩张,多可明确诊断。但早期X线平片多难以发现其典型的X线表现。十二指肠破裂时,腹部平片上可见到腹膜后、右肾及腰大肌周围积气。气体常进入横结肠系膜内,为了避免与横结肠内气体相混淆,可定时多次摄片,若为横结肠系膜内积气,则气体的位置改变不大;若伤后24h摄片,则气体可在腹膜后广泛扩展,有时可双侧向下扩展至盆腔,向上至纵隔。
    (2)十二指肠破裂时,气体常进入横结肠系膜内,为了避免与横结肠内气体相混淆,可定时多次摄片,若为横结肠系膜内积气,则气体的位置改变不大;
    3.消化道造影  对于病情较轻而诊断又不能明确者,可口服水溶性造影剂进行十二指肠造影,诊断多可明确。若为十二指肠破裂,经胃管注入水溶性造影剂后,可见造影剂由破裂口溢出。
    4.十二指肠镜检查  若不能明确诊断时,而病情又允许,可行十二指肠镜检查有利于明确诊断。
    5.CT扫描  有作者报道腹部CT扫描在早期诊断腹膜后十二指肠破裂比普通X线片的灵敏度高,并认为可以作为早期诊断的手段。其CT特征是:十二指肠腔外、右肾前旁间隙游离气体或液体积聚,右肾周阴影模糊,十二指肠扩张,造影剂可中断而不进入远侧十二指肠。

诊断

诊断:对于十二指肠的损伤,尤其是腹膜后损伤的诊断较困难,容易发生误诊与漏诊。诊断十二指肠的损伤,不仅要求明确是否损伤及其损伤的部位,而且还需要判断损伤的严重程度和是否合并其他脏器损伤。这对患者的治疗与手术方法的选择有极大意义。
    1.术前诊断
    (1)十二指肠腹腔内破裂:腹部外伤后,若系十二指肠腹腔内破裂,则胆汁、胰液、十二指肠液等大量流入腹腔,引起严重的腹膜炎表现,甚至脂肪坏死。则出现腹膜炎刺激征象和全身感染征象,因而诊断较容易。但应注意,部分病人在早期剧烈腹痛之后,可一度出现症状减轻,甚至腹痛消失,被称为“中间缓解期”,其可能的理由是:穿孔的肠壁肌肉收缩,肠黏膜脱出阻止肠内容物继续外溢,如果流入腹腔内的肠内容物被腹膜渗出液中和、稀释,导致腹膜刺激减轻。但随着病情的发展,细菌性腹膜炎的逐渐形成,腹痛又进行性加剧,全身中毒症状日趋明显。
    (2)十二指肠腹膜外破裂:凡有上腹部外伤史,缓慢出现右上腹痛,尤其是背部疼痛并有呕吐,而腹膜刺激征并不明显时,应考虑到腹膜后器官的损伤。如呕吐物含血,无肾脏损伤的临床表现(血尿、肾区叩击痛等),则可能为十二指肠腹膜后破裂、若发现皮下气肿、临床诊断的证据更为明确。有时X线腹部照片显示腹膜后组织积气,清晰显示出肾脏轮廓,或沿脊椎旁至膈内侧端有较透明区,腰大肌阴影模糊不清。如发现这些X线征则诊断基本可确定,但阴性结果不能排除十二指肠腹膜外部分破裂。钡餐检查在诊断十二指肠破裂时一般不予采用,必要时可采用口服碘剂造影。
    (3)十二指肠壁间血肿: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损伤,诊断较困难。其主要征象是受伤后上腹部隐痛不适、恶心,随血肿的增大压迫,可能出现高位肠梗阻或胆管、胰管梗阻等,右上腹可能扪及包块。钡餐可发现较为特异的“螺旋簧征”,B超、CT扫描等影像学检查可帮助诊断。
    穿透性腹外伤致十二指肠破裂常需要开腹探查后方能明确诊断,皮执民等近10多年来收集十二指肠外伤16例,经B超、CT或剖腹探查证实,其中十二指肠腹腔内破裂3例(18.75%),腹膜外破裂8例(50%),十二指肠壁间血肿2例(12.5%)。穿透性外伤所致十二指肠破裂3例(18.75%),这3例均经剖腹探查,术中才明确为十二指肠穿透性损伤所致破裂。
    总之,十二指肠损伤类型不同,其临床表现迥然不同。存在合并伤包括腹内脏器及腹部以外脏器损伤时,常掩盖十二指肠损伤征象,因而造成临床诊断困难。归纳下列征象和检查有助于十二指肠损伤的诊断:①腹部穿透性损伤,从伤口流出胆汁样物;闭合性损伤于颈部、腋下、上胸部、背部及直肠指诊扪及捻发音和皮下气肿。②腹外伤后,腹部体征相对轻微而全身情况不断恶化或伴血、尿液淀粉酶升高者。③腹部平片于腹膜后、膈肌角、右肾周、腰椎前或胆道内发现气体;腰大肌阴影模糊,但肾脏轮廓清晰。④经胃管注气试验发现腹腔或腹膜后气体或行胃肠水溶液造影检查,从十二指肠腔外溢出。⑤B超、CT扫描等影像检查或腹腔镜的应用,可进一步协助诊断。
    2.剖腹探查术中诊断  对疑有十二指肠损伤的病人,因诊断不清,而有剖腹探查指征时,可施行剖腹探查术,明确诊断。同时可根据术中发现予以处理。剖腹探查术在十二指肠损伤的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诊断与治疗作用。
    十二指肠损伤术前临床表现不典型,容易发生误诊与漏诊,而剖腹探查术中同样也可发生漏诊,皮执民等曾遇到2例十二指肠损伤患者,其中1例在院外行剖腹探查时,未打开后腹膜探查,故遗漏了十二指肠损伤之诊断;另1例院外手术时虽探查了十二指肠,仅发现了前壁之损伤进行了修补,而遗漏了后内侧壁的破裂处。2例患者转至中南大学湘雅第二医院后,均经再次手术剖腹探查明确诊断。因此在探查中发现下列情况,应考虑十二指肠损伤:①腹膜后有胆汁染色或脂肪坏死或伴捻发音;②横结肠系膜根部、结肠肝曲、十二指肠后有血肿;③腹膜后血肿伴胆管和胰管损伤;④术中胰管造影,发现胰管损伤,特别是伴胰腺内胆管损伤;⑤伴右肾、肝、下腔静脉损伤者。更需指出,术中对十二指肠各部应作全面细致的检查。诸如:切开十二指肠侧腹膜探查降部和胰头部;游离结肠肝曲和横结肠系膜检查横部;或经横结肠系膜根部右侧无血管部位分别检查横部、升部;游离屈氏韧带检查升部等。在探查中发现的任何可疑损伤迹象,如肠壁上的凝血块或血肿等都要检查清楚,切忌遗漏较小的损伤和合并多脏器损伤。
    3.十二指肠损伤程度的判断  严重或复杂性十二指肠损伤是指:①十二指肠降部损伤破口周径>75%,邻近或已伤及乳头部,十二指肠血供丧失;②球部、横部、升部损伤破口周径50%~100%;③手术处理延迟>24h,组织水肿、炎症明显;④合并腹内脏器损伤:如胰腺损伤、胆总管下段损伤、大血管损伤肾脏损伤、合并严重颅脑损伤等(表1)。另外尚应该提出在施行结肠、胆囊、胆道、右肾等腹腔内脏器手术时,因肿瘤常侵犯十二指肠,所以在剥离肿瘤时容易损伤十二指肠,若术中即时发现,则可针对损伤情况给予合理的处理。若术中未能发现,则可能产生严重后果。皮执民等收集了因腹部各种脏器恶性肿瘤而手术的多名病例,发现42例侵犯了十二指肠,其中25例施行了原发肿瘤与受侵犯的十二指肠肿瘤一并切除的根治性手术,13例施行了原发癌的姑息性切除,仅将原发癌从十二指肠壁上剥下后切除(因患者情况较差,无法施行上述手术);4例在剥离原发肿瘤时不慎损伤了十二指肠,其中3例术中发现了十二指肠破裂手术野有胆汁污染,故即时采用相应的处理措施,获得了好的效果。但另1例系院外手术时未能即时发现而关腹,术后第二天病情恶化而转入中南大学湘雅第二医院,经剖腹探查发现系十二指肠在肿瘤侵犯的部位破裂穿孔,而施行肿瘤病灶清除后的十二指肠-空肠Roux-Y侧侧吻合。
    十二指肠损伤无论手术探查或术前都可出现漏诊,术前漏诊有报道高达60%~80%,因而应引起临床医师特别重视。

鉴别诊断

鉴别诊断:目前没有相关内容描述。

治疗

治疗:十二指肠损伤的治疗,无论是何种类型的穿孔破裂,均应早期诊断,早期手术处理。十二指肠壁血肿,经2~3周非手术治疗无效,或十二指肠梗阻症状不能缓解者,也应即时手术治疗。延迟手术时间,可使死亡率明显增加。
    1.一般处理  可疑十二指肠损伤者,应立即给予:①禁食、胃肠减压;②静脉补液;③应用有效抗生素;④血尿常规、淀粉酶检查,配血;⑤监测血流动力学及其他生命体征变化,必要时监测中心静脉压;⑥如有休克应积极抗休克治疗,并留置导尿管;⑦穿透性损伤者,应引流、收集肠道流出物,清创包扎伤口,内脏脱出者予以适当保护;⑧诊断有困难者,可行腹穿、腹腔灌洗等;⑨做好术前准备。
    2.手术处理原则  近年来,随着对腹部复杂、严重的或多脏器损伤的处理以及重症感染的控制和腹室综合征概念的认识,临床上对严重十二指肠损伤患者剖腹探查的理解和要求已有更新。对呈现死亡三联征患者,即:低体温(<35℃),代谢性酸中毒(碱缺失>15mmol/L),凝血机制障碍(血小板<75×109/L,PT>15秒)等,临床不要求手术一次完成损伤的治疗。
    (1)血流动力学稳定者:原则上一期处理病灶和行胃肠重建术。方法:①如为单纯十二指肠损伤可行修补术,十二指肠空肠吻合术或带蒂的空肠管修补术或幽门隔外术或十二指肠憩室化术;②如合并胰腺损伤可行十二指肠修补或切除吻合术、幽门隔外术或憩室化手术或损伤的胰腺远侧端切除术,少数行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术(慎用)。
    (2)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者:原则上以治疗损伤,控制污染源为主。方法:①纱垫压迫止血,迅速关闭消化道破口,暂时关闭皮肤切口;②继续置ICU复苏抢救,稳定循环,纠正低体温及酸中毒和凝血机制紊乱等,一般需36~48h;③等待“死亡三联征”参数基本正常后,再行胃肠道重建术。十二指肠外伤基本手术原则(图2)。
    3.手术方法  手术方法的选择取决于病人全身情况,外伤的时间、十二指肠损伤部位、类型、程度以及是否有合并伤,尤其是胰腺损伤等。大多数十二指肠损伤可行修补术治愈,但伴胰、胆道、大血管等复合伤,尤其是诊断延迟时,则不仅伤情复杂,而且在处理上十分困难,需全面考虑确定。
    剖腹探查时,发现十二指肠周围腹膜后血肿,腹膜后十二指肠侧缘有空气并触及捻发音时,结肠系膜瘀斑、水肿、呈玻璃样肿胀,脂肪坏死、出现皂化斑,后腹膜组织变色(胆汁样液体变其绿色、出血变暗黑色等)等情况之一,又有十二指肠外伤史者应做Kocher切口,切开后腹膜,广泛游离十二指肠及胰头部,则可能发现损伤病灶所在。然后根据全身情况和局部情况而定手术方案。
    (1)单纯修补术:适用于裂口不大、血运良好、缝合后无张力者。但应有十二指肠内、外减压措施,预防十二指肠瘘。十二指肠减压有如下方法:①将胃肠减压管置入十二指肠腔内,持续吸引;②十二指肠造瘘,持续吸引。造瘘管应从十二指肠壁另戳孔引出,而不宜从破裂缝合处直接引出,后者容易形成十二指肠瘘。经十二指肠造瘘,持续吸引减压的方法最直接可靠,临床中应用较多且效果满意;③胃造瘘持续吸引,同时行空肠上段造瘘;将导管逆行送入十二指肠,持续吸引,又称逆行十二指肠减压术,可单独应用。上述十二指肠减压常要求配合应用肠腔外引流,进一步预防十二指肠瘘。另外,进行十二指肠减压后,为维持术后营养可同时安置空肠造瘘管。
    (2)修补加空肠襻浆膜层覆盖或带蒂浆肌层瓣覆盖:对缺损较大,但尚可拉拢缝合者,可采用横向缝合以防止肠腔狭窄。为预防损伤肠壁修补术后愈合不良可加以上术式。在修补缝合时应尽可能清除无生机的肠壁组织,覆盖时应完全遮盖修补处并尽可能缝合于正常肠壁上,以确保损伤部位愈合。皮执民等在做十二指肠旷置术胃窦切除时,保留胃窦制成浆肌层带蒂瓣;或不做十二指肠旷置术时,采用空肠浆肌层带蒂瓣修补十二指肠较大缺损30余例(图3,4),仅1例因感染发生肠瘘。值得注意的是,尽管采用了有效的覆盖加固,仍需进行有效的十二指肠腔内减压和外引流。
    (3)十二指肠吻合术:适用于十二指肠完全横断或部分横断或穿孔较大者,因单纯修补易发生狭窄,故在局部清创后作对端或侧侧吻合。对端吻合前必须充分游离十二指肠,以免吻合后张力过大,而致吻合口崩裂形成高位肠瘘。侧侧吻合口要够大,以免狭窄、梗阻。
    (4)十二指肠空肠Roux-en-Y吻合术:适用于缺损较大、不适合于做吻合术或直接做修补术者,可行十二指肠空肠Roux-en-Y型吻合。将空肠距屈氏韧带约15cm左右切断,远端空肠从结肠后式结肠前上提至十二指肠做Roux-en-Y端侧或侧侧吻合术。
    (5)十二指肠段切除吻合术:多用于损伤不能修补时,可将其切除后,行端端吻合术,尤其是第4段损伤,要尽量地切除受损部分。若张力过大无法吻合,可将远端关闭,利用近端与空肠行端侧吻合术;或关闭两端,行十二指肠空肠侧侧吻合术,但均需加行空肠端侧Y形吻合术。
    (6)十二指肠憩室化手术或幽门隔外术:十二指肠憩室化手术又称十二指肠旷置术(图5)。其主要目的是使修补好的十二指肠不再接触来自胃的内容物,争取尽早良好的愈合。
    幽门隔外术(pyloric exclusion),最早由Summers于1930年介绍。但Jordan于20世纪70年代初首先应用于临床。Vanghan于1983年报告128例的经验,其十二指肠瘘的发生率为5.5%。该手术包括:①修补十二指肠损伤;②幽门环缝闭(经胃切口,用不吸收缝线或缝合器,或用7号丝线交锁胃全层缝闭);③胃空肠吻合(图6)。
    完整的十二指肠憩室化手术主要应用于严重的十二指肠损伤或合并胰腺损伤,但无主胰管损伤者。1968年由Beme介绍于世。该手术较复杂,包括:①修复十二指肠损伤;②BillrothⅡ式胃切除术(胃窦部切除术);③胆总管造口术;④十二指肠置管减压和腹腔引流术;⑤迷走神经切除术。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相比,此术式较安全,手术死亡率低(16%),术后十二指肠瘘、胰瘘发生率低(14%),许多作者推崇应用。笔者认为该术式虽创伤稍大,但疗效好,若配合其他手术一并进行,更能提高疗效,笔者在临床上多次使用该术式,术后未见肠瘘发生。
    (7)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术:该术式创伤大,在急诊情况下施行,故术后并发症多,病死率高,只适用于少数十二指肠第2段严重碎裂并伤及胰头,又无法修补,而血流动力学稳定者,故笔者认为采用该术式应慎之又慎。
    (8)浆膜切开血肿清除止血术:适用于十二指肠壁间血肿,出现腹膜刺激征或持续梗阻,经保守治疗无效者。通常情况其黏膜完整,仅清除血肿、止血、修补浆肌层破裂处,但应建立肠腔减压、破损处引流,预防可能发生的十二指肠破裂。
    总之,十二指肠损伤可供选择的术式虽多,但术者应根据患者伤情、生命体征状况以及术中、术后康复条件和术者本身对手术的熟练程度加以选择。无论选用何种手术,有效的肠腔减压和彻底引流是保证愈合的关键。
    4.创伤性十二指肠瘘的治疗  十二指肠损伤术后可发生多种并发症,除常见的一般腹部手术并发症之外,十二指肠瘘的发生率较高(0%~13%,平均为6.6%),也是造成病人死亡的重要因素(病死率为6.5%~12.5%)。因此,为了提高十二指肠损伤的治疗效果,必须预防十二指肠瘘的发生以及早期、正确地处理十二指肠瘘,故应注意以下几点:
    (1)提高警惕,及早发现:十二指肠损伤术后1~2周内,随时都应注意和观察病情的变化,尤其是存在发生十二指肠瘘的因素者。下列诸点为十二指肠瘘易发因素:①伤后未能即时诊治,延迟手术处理长于伤后24~48h,尤其是肠壁炎症、水肿明显者;②术中肠壁血运欠佳,缝合口有张力或对合不佳;③十二指肠后侧壁损伤,因其较固定,又无浆膜,组织修复和愈合能力差;④十二指肠腔内减压不理想,未能有效地引流胰液、胆汁等消化液;⑤术后发生十二指肠腔内高压,如十二指肠排空障碍、肠壁组织水肿或肠腔机械性梗阻等致肠腔内消化液积聚,或同时存在胃幽门口紧闭,则十二指肠闭襻内压力增高,可使创伤修复处或吻合口崩裂、渗漏等。
    (2)十二指肠损伤术后出现下列征象应考虑十二指肠瘘的存在:①术后腹膜炎体征加剧;②术后上腹部或膈下有局限性感染或腹腔脓肿形成;③腹腔引流量增加或含胆汁样物,并出现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④腹部引流口或切口裂开处周围皮肤灼痛、糜烂,有时从伤口可见破裂的肠管或黏膜外翻和肠液流出。
    (3)进一步检查,协助诊断:对怀疑十二指肠瘘者,只要病情允许应做进一步检查,有助于判断是否存在十二指肠瘘或伴腹内感染和脓肿,以及是否有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营养不良、败血症等。可酌情选用:①胸腹X线检查,了解胸腔情况以及膈肌位置、活动度等;②B超、CT等影像检查;③血生化、血气分析、血培养、分泌液细菌学检查等。
    (4)了解十二指肠瘘的部位、大小、瘘的走行、瘘远侧肠道有无梗阻等,可采用:①口服炭末试验,观察伤口或引流排出物的改变及其出现的时间和量,有助于诊断瘘的存在,并可估计瘘的位置和大小;②瘘管造影,可在瘘出现后1周左右,采用水溶性造影剂检查;③胃肠造影检查,多用于瘘管形成后,拟行手术关闭瘘之前进行,有助于手术方案的选择。
    (5)设计合理的处理方案:创伤性十二指肠瘘形成后,可丢失大量的消化液,导致水电酸碱平衡失调、营养障碍、维生素缺乏等,或伴腹腔感染、脓肿、消化道出血、肠梗阻以及腹部皮肤糜烂或切口裂开等。因此,处理上维持正常的生理平衡,积极控制感染(及时引流脓肿,灌洗脓腔,合理选用有效的抗生素),营养支持治疗(早期多采用TPN,2~3周后选用EN,维持正氮平衡),抑制消化液分泌和促进蛋白质合成等措施在治疗十二指肠瘘中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常采用生长抑素重组人生长激素同时应用治疗十二指肠瘘,能有效抑制十二指肠液、胃液、胆汁和胰液的分泌,从而减少漏出液,增加瘘口愈合机会,并且维持机体生理平衡;同时生长激素能促进蛋白质合成,调动机体愈合潜能,加速缺损修复。被认为采用生长抑素重组人生长激素治疗肠瘘是当前药物治疗最有效的手段,明显提高肠瘘治愈率和减少病死率。
    (6)恰当处理十二指肠瘘:可根据十二指肠瘘的变化规律,采用早期(1~2周)吸引,中期(2~3周)堵,后期补(>4周)的原则。①瘘口局部,可采用双套管负压吸引,瘘周围皮肤可涂抹氧化锌软膏等保护。随时根据瘘进展情况,逐渐调整导管口径和深度,必要时可更换较细的胶管引流。②选择医用黏合胶或橡皮片等堵塞法,对低排出量较小的瘘口可试用。③手术时机的选择。一般说来,经过上述处理,多数创伤十二指肠瘘可闭合。只有在高排出量(>200~500ml/d)或未行十二指肠内容物转流术(憩室化或幽门隔外术)以及未行肠腔内减压术并持续治疗不愈合者,可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时机的选择:瘘管已得到适当处理,感染得到控制,同时对瘘管有所了解,瘘口的远侧肠管无梗阻,全身情况有所改善后进行。一般多在瘘形成后3~6个月行关瘘手术。④手术方法可酌情选用:瘘管切除和修复术,空肠襻浆膜贴敷和带血管蒂空肠片修补术,Roux-en-Y空肠十二指肠瘘端侧吻合术。⑤术后治疗:持续胃肠减压和十二指肠减压,保持腹腔引流管通畅,纠正或维持生理平衡,补充营养和维生素,纠正低蛋白血症,合理应用抗生素,预防肺部并发症等措施。

预后

预后:十二指损伤预后与伤后诊治时间、有否其他合并伤等密切相关,据报道,十二指肠损伤在24h之内手术,其病死率为5%~11%;超过24h手术者,病死率上升为40%~50%,更有高达65%的报道;合并其他脏器的损伤以及大血管的损伤,其预后更差。

预防

预防:目前没有相关内容描述。

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

目录

Copyrights 2005-2022 导医网 版权所有